暴雨倾盆,夜色如墨。
图书馆的灯光在雷光中忽明忽暗,诸葛松的手指划过泛黄的三国志书页,指尖停在"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一行字上。
窗外闪电劈落,白光炸裂的瞬间,他只觉得浑身一颤,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撕扯着,意识骤然坠入深渊。
再睁眼时,身下不再是图书馆的硬木桌椅,而是铺着草席的简陋床榻。
雨水从茅草屋顶的缝隙渗入,滴在脸上,冰凉刺骨。
"这是……哪儿?
"他猛地坐起身,头痛欲裂,陌生的记忆碎片如潮水般涌入——躬耕南阳、晴耕雨读、徐庶荐才……这些不属于他的记忆,却清晰得像是刻在骨子里。
"孔明先生!
"门外传来童子惊慌的喊声,"屋顶漏雨,我去取盆来接!
"孔明?
诸葛松低头,看到自己身上粗布麻衣的袖口沾着墨迹,案几上摊开的竹简写着半篇《梁父吟》。
他踉跄着扑向铜镜,镜中是一张陌生又熟悉的脸——眉目清朗,羽扇纶巾,正是青年诸葛亮的模样。
"我……穿越到了 三国?
"哐当一声,有什么东西从袖中滑落。
他低头看去,是一本蓝皮线装书,封面上赫然写着《三国志·新编》——现代印刷的简体字,在油灯下显得格格不入。
他颤抖着翻开,第一页便是:"建安十二年冬,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
"而下一页,墨迹竟如活物般蠕动,新增一行小字:"明日辰时,刘备遣人探访隆中。
""这书……会自己更新?
"童子端着陶盆进来时,正看见"孔明先生"对着空气喃喃自语:"Wifi密码……不对,这年头哪来的Wifi?
""先生说什么?
"童子茫然。
诸葛松(或者说此刻的诸葛亮)猛地闭嘴。
他意识到自己脱口而出的现代词汇,在这东汉末年无异于疯言疯语。
他强迫自己冷静,模仿记忆中诸葛亮的语气:"无妨,你去歇息吧。
"待童子退下,他立刻检查草庐——墙角堆着农具,梁上悬着风干的药草,案几旁的炭盆里还有未燃尽的竹简残片。
一切细节都真实得可怕。
"如果是穿越,总该有金手指……"他盯着《三国志·新编》,书中关于"徐庶荐才"的记载与历史完全吻合。
但当他故意用毛笔在竹简上写下"蒸汽机"三字时,书页毫无反应;而当他试着用木炭和硝石调配黑火药比例时,书中却立刻浮现"火药改良记录"的新条目。
"只记录己发生的历史,不提供超时代知识?
"他苦笑,"还真是严谨的外挂。
"破晓时分,他伪装成诸葛亮的样子出门查看农田。
泥泞的田埂上,几个佃农正跪在积水的麦田边哭嚎。
"先生!
昨夜暴雨冲垮水渠,今年的麦子全毁了!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被泡烂的麦穗。
现代农学的知识本能般涌现:汉代耕作技术落后,亩产不足两石……而《三国志·新编》此时浮现血红色文字:"若饥荒持续,建安十三年荆州流民将依附曹操。
""不能坐视不理。
"他卷起袖子,指挥佃农挖沟排水,又用木棍在泥地上画出改良水车的草图,"把转轴改成曲柄,用脚踏发力——这样老人孩子也能操作。
"佃农们面面相觑,但见他神色笃定,终于动手改造。
傍晚时分,第一架脚踏水车吱呀运转,混浊的积水被源源不断排出。
"先生真乃神人!
"众人跪拜。
他却盯着书中新出现的警告:"技术干预度增加,曹操间谍侦查概率上升。
"回草庐的路上,他遇见一位樵夫,对方恭敬行礼:"听闻先生改良水车,小人有旧伤难愈,可否求些药方?
"他正想推辞,书中突然跳出一行字:"此人为刘备密探,明日将向关羽报告孔明异术。
"樵夫抬头时,发现"孔明先生"的眼神变了——那不再是隐士的淡泊,而是一种锐利的、仿佛能看穿人心的洞察。
"告诉云长,"他轻摇羽扇,嘴角微扬,"三顾之礼,亮不敢辞。
但若欲救天下苍生,不妨先看看亮的新农具。
"樵夫大惊失色,仓皇退走。
夜幕降临,诸葛松独坐灯下,指尖摩挲着书页上新浮现的条目:"建安十二年冬,南阳出现脚踏水车,民间称诸葛车。
""蝴蝶效应开始了……"他望向窗外的北斗七星,喃喃自语,"刘备,你想要的卧龙,恐怕和历史上不太一样了。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