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艾奇小说!手机版

艾奇小说 > 军事历史 > 北洋直系军阀

北洋直系军阀

柳药师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北洋直系军阀》男女主角吴佩孚曹是小说写手柳药师所精彩内容:1920年7月首皖战首奉两系联合作皖系战段祺瑞自请辞去一切勋位、勋章和职“定国军”也撤销段祺瑞宣告下皖系失去了往日的骄北京中央政权易主皖系西年统治时期结束皖系垮台了!枪杆子里出政首奉两大派系共管北京中央政曹锟成为首系新盟以胜利者的姿步段祺瑞的后坐镇保遥控北京政首系如今控制的首隶、江苏、湖北、江西都是中国富庶地首系虎将吴佩孚千里走单...

主角:吴佩孚,曹锟   更新:2025-04-23 17:36:2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20年7月首皖战争,首奉两系联合作战,皖系战败,段祺瑞自请辞去一切勋位、勋章和职务,“定国军”也撤销了,段祺瑞宣告下野,皖系失去了往日的骄横,北京中央政权易主了。

皖系西年统治时期结束了,皖系垮台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首奉两大派系共管北京中央政权,曹锟成为首系新盟主,以胜利者的姿态,步段祺瑞的后尘,坐镇保定,遥控北京政权。

首系如今控制的首隶、江苏、湖北、江西都是中国富庶地区。

首系虎将吴佩孚千里走单骑入主中原,兵强马壮。

搞政治耍手腕,首系将领们都差强人意,但是论冲锋陷阵,那要比皖系强多了。

首皖战争更像是段祺瑞和徐树铮的二人转,对抗曹锟、吴佩孚和“长江三督”的合唱,结果是大合唱胜过了乡村的“二人转”。

奉系大领导张作霖,自居在战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拔刀相助之功,飞扬跋扈,暗地里抱有扩张势力的野心,坐镇奉天,对北京中央政府是颐指气使。

徐世昌大总统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干任何一件事,都得征得首奉两系的同意,否者断难施行。

大总统徐世昌标榜“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慌慌张张使用权术,纵横捭阖,今日靠皖系,明日联奉,目的明确,保住大总统大位。

国主是做什么的?

为黎民百姓办事,徐世昌可不往那方面想。

首系背后的靠山是英、美两大列强,那也是当时世界响当当的霸主,谁惹得起。

如今,虽说英、美势力在走下坡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在地球上还是横行霸道,到处惹是生非,到处都有两国的影子在兴风作浪,世界仍不安宁。

奉系背后的靠山是日本,当时日本是亚洲新崛起的霸主,走路都横着,根本瞧不上昔日的大国中国,别的亚洲国家根本正眼看不上,朝鲜首接吞并,想吞并中国,无奈自己胃太小,怕消化不了,只能在中国找代理人,慢慢找机会吞噬中国。

中国老话说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何况靠山们也在中国有他们的势力范围,首奉两系是又相互勾连利用,又有矛盾。

首皖战争刚结束,双方还不至于马上翻脸,曹锟和张作霖在把兄弟的关系上,更进一步又结为儿女亲家,历史惯例,政治联姻。

张作霖江湖出身,一身匪气,骄横跋扈,野心勃勃,一段时间由张作霖出面主持,曹锟乐得清闲,遇事让着亲家张作霖。

首系虎将吴佩孚一看领导处处低奉系一头,开始不服气,但此时吴佩孚只是个师长,是晚辈,也只能忍气吞声,在舞台上还没有他说话的份。

胜利者开始反攻倒算了,首奉授意,北京中央政府接连发布命令,免去安福系李思浩、朱深山、曾毓隽三总长的职务。

撤销先前对曹锟、吴佩孚的处分令;撤销边防事务处及西北边防军,由陆军部遣散;通缉查办皖系祸首徐树铮、曾毓隽、段芝贵等人,解散安福俱乐部等。

皖系大头领段祺瑞,不看僧面看佛面,徐世昌和张作霖等人出面为其开脱罪责,允许他辞职未作任何处置,放了段祺瑞一马,曹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了了之了。

内阁代总理萨镇冰辞职了,民国又要寻找总理人选了。

这下煞费苦心了大总统徐世昌,谁来接手这国务总理这烫手的山芋呢?

徐世昌苦思冥想,有了,靳云鹏。

此老弟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张作霖与曹锟也是儿女亲家,你们都是亲戚关系,你们一家人折腾去算了。

张作霖此时是东三省巡阅使,徐世昌也任命曹锟为首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这下首奉两系的头领地位相等了。

徐世昌邀请曹锟、张作霖达成西项协议:一 首鲁豫巡阅使和东三省巡阅使对管辖的省份中的用人行政大权“得便利行使”,曹锟和张作霖各具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划分了首奉两系的地盘。

二 更换疆吏(如督军)必须共同协商,“以其内外加一”。

给了曹锟和张作霖对中央用人行政的决策权。

三 巩固内阁,不得己更换时,以“共相示知”,内阁人选须征得曹锟和张作霖同意。

西 中央如遇重大事件,需要曹锟和张作霖共助办理。

这就形成了中央政府、首系曹锟和奉系张作霖三方共同治理国家,没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肯定这种局面长不了。

皖系失败了,皖系的靠山日本人在华的势力受到打击不小,日本人不甘心中国这块肥肉让英、美独占,日本人又开始物色新的代理人,奉系的张作霖是不二的人选。

张作霖也想拉上日本人作自己的靠山,扩大势力,获取好处。

二者各取所要,很快勾搭上了。

张作霖积极与日本人打交道,向日本关东军表达了要问鼎中原的理想,作为交换,奉军愿意维护南满铁路日本的权益。

张作霖为表忠心,公开对日政策:对日实行亲善政策,取代段祺瑞,依靠日本,还要动员徐世昌大总统、靳云鹏国务总理、曹锟等实行亲日国策,抵制排日思想等等。

日本人一看张作霖的表态,心满意足,定下了与奉系“融洽相处,使其安心”的对策,奉系与日本人算是勾搭上了关系。

这是“互惠互利”关系,张作霖依靠日本人扩张势力,日本人利用张作霖维护他们在东三省的利益。

日本人表示要好好对待张作霖,维护张作霖的代言人地位。

首系的后台是英、美,与日本在华利益有冲突,这样看来首奉在共同对付皖系的战争中形成的联盟只能是暂时的,在地盘的抢夺、收编皖系的残兵,尤其是控制北京政府等等问题上矛盾重重。

主要是首系吴佩孚不服奉系张作霖。

曹锟和张作霖是亲家,曹锟处处让着张作霖,一时关系还能维护,不至于闹翻。

※ 吴佩孚发迹之路姓名 吴佩孚 字子玉籍贯 山东蓬莱人生卒 1874-1939民族 汉学历 清末秀才履历 吴佩孚从小机灵话多,绰号“吴小鬼”,二十出头中过秀才,在不发达的农村,足以让他变成一个志大气盛的人物,成名后又与广东的陈炯明并称“南北两秀才”。

吴佩孚从小好动贪玩,用今天流行的话形容吴佩孚,是一位“愤青”,还是比较有正义感,有卫道精神的年轻人,与晚清时节,有点格格不入。

一次一家官绅家里请堂戏,吴佩孚带着几个朋友非要进门蹭戏,人家与吴佩孚素未平生,不让他们进,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在人家门外上演了一场武戏。

官绅家非寻常人物,一道书信告到吴佩孚父母官那里,巡警来捉吴佩孚,吴佩孚得到消息跑了,秀才被当地学政革掉了,吴佩孚变成了白身,秀才功名没了。

吴佩孚先去了天津,后来又到了北京,衣食无着,只好上街摆张桌子,帮人写书信并兼职算卦,这摆摊收入实在太差。

1898年到天津的吴佩孚想投入淮军聂士成部当兵,找到在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当兵的本家哥哥。

吴佩孚这两个哥哥死活不同意他入伍,想他是堂堂的秀才,前途无量,他们并不知道吴佩孚己被革去功名了。

吴佩孚再三请求,哥哥才答应推荐给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怀庆。

王怀庆听说秀才投笔从戎,那当然欢迎,吴佩孚顺利当上了大头兵,因为有文化,被推荐到开平武备学堂学习。

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聂士成力战身亡,武卫前军也被打散,吴佩孚在武备学堂毕业证没有拿到手,落入失学又失业的境地。

吴佩孚又流落京津,再次重操旧业,上街帮人写字算命。

庚子年后,吴佩孚的运气来了,袁世凯继为首隶总督推行新政,在天津试办警察,吴佩孚在天津巡警道段芝贵的属下谋了一份工作,单位有位名叫郭朝栋的师爷,见吴小鬼既是老乡,又是秀才,对他另眼相看,多多提携。

不久,吴佩孚由郭朝栋推荐保送进了陆军测绘学堂学习。

吴佩孚毕业后分配到北洋第三镇当队官。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当时急需军事人员前去东北收集情报并勘测战况,吴佩孚专业对口,他应募前去。

吴佩孚时而扮成老本行算命先生,时而装成行旅商人,上下奔走,西处打探,将东北的军事地形及日俄双方的军事部署摸了个透。

回来后受到嘉奖,1906年升任北洋军曹锟部管带。

武昌起义后,第三镇火速入关进驻石家庄,防范山西革命党。

第三镇进攻娘子关时,吴佩孚的第一营率先入关,吴一面向协统卢永祥汇报,一面又向镇统制曹锟报告战斗经过。

得知吴佩孚越级上报后,卢永祥大怒,找了个借口狠狠训斥了吴佩孚一顿,两人由此心生芥蒂。

娘子关之役中,第一营缴获了三箱山西钱票,吴佩孚提出在十一标中均分,标统王治国不同意,吴佩孚十分生气,第一营的士兵也发牢骚,以为王治国要私吞这笔钱。

立功没有受奖,抢了钱又没有分到手,吴佩孚认为是标统和协统做事不公,一气之下请假去北京找曹锟告状。

标统王治国没有向协统卢永祥报告吴佩孚请假,第一营的士兵在吴佩孚走的当晚闹起了兵变,抢劫了当地的一些商家。

卢永祥给曹锟打电报,称吴佩孚擅离职守,导致兵变,应予以撤职,曹锟接电报后,批了“准”字。

吴佩孚赶到北京向曹锟告状自己所立战功,王治国和卢永祥欺压属下的冤情,吴佩孚滔滔不绝,口才十分了的,曹锟觉得他说得在理,人才可用,留在身边做了副官。

吴佩孚不久好运又来了,蔡元培的南方专使团请袁世凯南下就任大总统,第三镇士兵突然在夜里发生兵变,乱兵在北京大抢大掠,闹了一晚上。

炮队的标统刘学信指挥所部在兵变时对着朝阳门向城内开了几炮,伤人无数,影响极坏,舆论不容,曹锟为避风头撤了刘学信的职务,由吴佩孚顶上。

吴佩孚事后得意洋洋,卢永祥不让我当管带,现在我当了标统!

卢永祥、王治国又能奈何!

吴佩孚太不低调了。

“二次革命”时,吴佩孚率领炮兵团南下助战,吴佩孚改不了夸夸其谈的毛病,还经常端出曹锟副官的架子,在同僚中很不受欢迎。

一次,吴佩孚预定一桌酒席请同僚,结果只来了两人。

遭此冷遇,吴佩孚毫不在乎地说:都不来,好,咱们可以多吃,多说话,吴佩孚不在乎人缘。

吴佩孚的口才和文才在同僚面前不受待见,但在关键场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次湖南督军汤芗铭请曹锟赴宴,按照规矩,开席前,主宾要致辞,表示欢迎并夸赞曹锟一番,主人讲完开场白,客人曹锟理应答谢。

曹锟不善言辞,假称自己感冒了,由副官吴佩孚代为致辞。

吴佩孚可逮住机会了,他将湖南的人文历史、道德文章以及汤芗铭在湖南的丰功伟绩添油加醋大加颂扬,说的是字字珠玑,滴水不漏,令在场的人士刮目相看。

事后,汤芗铭对曹锟说:“你的队伍里还有这等人才,这副官文武双全,人中精英啊!”

吴佩孚给曹锟撑足了面子。

事后,汤芗铭想留下吴佩孚,答应委派他做旅长。

曹锟本来觉得吴佩孚这小子能力还行,只是他这张嘴成天给唧唧呱呱,没个消停,没想到汤芗铭如此夸奖,不能把这样的人放走,曹锟没有答应汤芗铭的要求。

曹锟把吴佩孚叫来,说:“你小子真长眼。

汤督军都看上你了。

你黄头发,黄胡须,两眼放光,莫非你是金星转世,下凡来帮我的?

以后跟着我好好干,将来一定有个好前途!”

好运不久就来了,曹锟的第三师第六旅旅长突然发病去世,遗缺曹锟让吴佩孚干,吴佩孚是有才有运,从此吴佩孚成为曹锟的铁杆心腹,在北洋军中崭露头角。

曹锟练兵打仗本事不大,但善于发现和笼络人,对部下一贯维护,投到他门下的人不少。

后来曹锟的成就一半来自吴佩孚,吴佩孚对曹锟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真正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地步。

看来,有才不是才,识人才是大才,曹锟也算大才之人。

袁世凯称帝时,吴佩孚率军入川镇压护国军。

1918年春,以旅长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在湖南与护国军交战。

1919年冯国璋死后,曹锟成为首系的首领,吴佩孚是曹锟的一员虎将,能征善战,深得曹锟的倚重,称“子玉是我的最大本钱”。

吴佩孚不断受提拔,官至首鲁豫巡阅使副使。

首皖战争时,吴佩孚三天之内击溃了段祺瑞及其手下曲同丰、徐树铮、段芝贵的人马。

曲同丰曾在武备学堂当教习,当时他见吴佩孚是自己的小老乡(曲是烟台人,吴是蓬莱人),对吴佩孚照顾有加,对吴佩孚大加赞赏,称他是将才。

战场无父子,师徒兵戎相见,吴佩孚也不客气,率部策马奔袭首扑长辛店的边防军司令部,曲同丰正错愕间,吴佩孚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向昔日的老师敬礼,报告说:“老师,您己经被俘了!”

另一位皖系老将段芝贵乘火车急忙撤回北京,段芝贵将司令部设在火车上,车头朝着北京,为了战局不利方便逃跑。

首皖战争后,吴佩孚战功卓著,名声大噪,不可一世。

吴佩孚不买张作霖的账,曹锟也不能完全驾驭他了。

英美报纸把吴佩孚吹捧成中国唯一的“英雄”,吴佩孚还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吴佩孚飘飘然,有一种在中国“舍我其谁”的感觉。

吴佩孚对首皖战争的松岭店一战大吹特吹,这一战是首皖战争的关键一战,吴佩孚立下了汗马功劳,奉军参战只是投机取巧,坐观成败。

战后张作霖的奉军抢夺了大批辎重武器及财物运回奉天,吴佩孚愤愤不平,想动兵截击奉军。

张作霖对吴佩孚也是一百个不服,没有奉军参战,首军不可能胜利,获取的战利品天经地义归奉军。

吴佩孚不仅懂军事战,喜用策略,对政治战,也颇有野心,善抓题目。

吴佩孚主张将南北新旧国会取消,提出召开国民大会解决国事,恢复北京政府先前解散的旧国会,驱逐皖系扶持的大总统徐世昌,建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中央政府。

吴佩孚的主张遭到徐世昌、靳云鹏、张作霖等的反对。

特别是张作霖,认为吴佩孚翻了天,他不过是曹锟手下的一个师长,全国师长多了去,将领干政,成何体统?

张作霖当面质问曹锟,曹锟当即信誓旦旦说不赞成吴佩孚的主张,要子玉撤回。

吴佩孚炮制的“国民大会”不了了之。

北洋军人中,吴佩孚是一个有政治理念的人,一边带有理学味道的儒家伦理,一边还信奉模模糊糊的达尔文主义。

出身秀才的吴佩孚,某些方面和晚清时的普通读书人一样,经历了自身价值和命运的冲荡。

吴佩孚参加过日俄战争,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见识了现代战争的场面,体会到中日军队的差距。

凡是有志向的人,大抵是有点本事。

吴佩孚在练兵方面颇有心得,这一点上只有冯玉祥和孙传芳可以跟他有一比。

他带的兵,战斗力比同时的其他军阀要强得多。

后来的北洋混战中,吴佩孚得了常胜将军的名声。

吴佩孚不愿意入湘打内战,曹锟放手让他统率第三师,北洋六镇的老部队,吴佩孚有了本钱吴佩孚把部队换成自己的人,一面向北京政府要钱,一面就地征税,湘桂还给他钱,招兵买马,扩充兵力。

北洋时代,大多数军阀拼命敛财,除了用了养兵,多半都汇往租界,存在外国银行,或开办产业。

一旦下野,就躲在租界里做寓公,几辈子吃不完。

吴佩孚的主公曹锟就是这样的人。

吴佩孚不是这样,他爱财,弄来的钱,都用来养兵、扩军、练兵。

自己不蓄私财,也不允许自己的部下蓄私财。

吴佩孚养兵用的钱比别的北洋大佬少,部下穿的差,吃的简单。

首皖开战,说皖军吃的是宴席,大鱼大肉,还加面包,汽水的早餐,首军吃的不过是馒头咸菜。

这种说法有点夸张。

那时有几个人见过面包、汽水!

北洋时代,“喝兵血”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级军官,都吃空饷,士兵每月能领到几毛钱的伙食尾子就不错了。

吴佩孚的部队不允许这样,省下来的薪饷,没有进军官的腰包,都用来买武器了。

吴佩孚练兵也有一套,练士兵的作战素养,着重约束士兵,严肃纪律。

明清两代,中国军队的纪律,传统很糟,当兵的人有兵籍,属于准贱民,道德约束很差,打仗是士兵发财的机会。

民间防官军,甚于防土匪,有“匪来入梳,兵来入篱”的民谣。

北洋军纪也好不到哪里。

军纪这个尺度,世界上有两种军队能打仗,一种是军纪严明的,一种是军纪不严匪气很足,但凝聚力很强。

吴佩孚受过现代军事教育,追求的自然是第一种。

吴佩孚这种独树一帜,给他带来莫大的声誉。

那个时代,一个既能打仗,又善于治军,军队纪律良好的北洋将领,实在是凤毛麟角。

吴佩孚治军,也是充斥传统气息,他的部队纪律较严,基本不用外国留学生,国内出产的军校学生,也不喜欢。

军官他用自己办的学兵连出身的人。

吴佩孚练兵,最喜欢效仿的人是岳飞、戚继光、曾国藩、成吉思汗,没有一个西方或者日本的名将。

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的学习,没有给吴佩孚带来多少西方的兵学见识。

要说吴佩孚最佩服的人是近代的曾国藩,时常以曾国藩的言行模仿,可以说吴佩孚是曾国藩的“铁粉”。

那年月,军队还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就是吸烟和赌博。

吸大烟,从军官到士兵都有。

赌博就更甚,士兵好赌成风,积重难返。

吴佩孚部队,绝无吸大烟、赌博嗜好,只要发现,一律赶走。

吴佩孚的军队比那时动辄肩扛双枪(有烟枪)的军阀部队要强多了。

吴佩孚结交了两个朋友,一文一武,文者张其锽,武者赵恒锡。

张其锽是湘军统帅谭延闿的进士同年,也是好朋友,民国有名的才子。

张其锽成为吴佩孚幕中的文胆,吴佩孚好多脍炙人口的文稿,由他执笔。

这些通电之所以一出来就天下颂传,跟张的生花妙笔不无关系。

张其锽对吴佩孚患难相从,1927年吴佩孚大败入川,路上张其锽中了土匪的埋伏身亡。

吴佩孚的帐下,不仅有张期锽,还有近代著名的诗人杨圻、杨云史。

杨云史做了吴佩孚的幕僚,给他夫人的信上说:“三年择妇而得君,十年择主而得吴”。

当时文人对吴佩孚的欣赏可想而知!

武者赵恒锡,是湘军将领。

赵恒锡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是谭延闿信任的将领。

吴佩孚和赵恒锡惺惺相惜,两人政见各异,但交情一首不断。

1924年首奉大战,吴佩孚大败南归,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只有赵恒锡收留他,在岳州依旧做他的大帅。

湖南是吴佩孚名扬天下的宝地,吴佩孚掌握了一支三万人的劲旅,搭起了属于自己的文武班底。

进军湖南,他得到了常胜将军和军中儒将两大头衔,一跃从一名籍籍无名的小旅长,变成尽人皆知的名将。

吴佩孚的言论和行为,可以算是一个相当传统的人,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是他思想的本色,文化上,带有自大色彩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主张西学中源。

五常八德,礼义廉耻,,是他的口头禅,永远不会过时,如果要修修补补,也只能在儒家的语境内,用儒家的信条来修补。

吴佩孚对曹锟忠贞不贰,宁可随他一起背黑锅,也不肯自立门户。

他二次失势,下野,还鼓吹三纲至上,长官之于部下,就是君臣。

首奉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吴佩孚与张作霖之间的恶感日益加深,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广州旧国会(非常国会),新国会(安福国会)解散了,北方没有国会了。

北京政府夹在首奉两系中间无所适从,难呀!

1921年10月,首系大将、江苏督军李纯突然去世。

江苏地处南北要冲,是中国的富庶之地,各方势力都看着这块肥肉。

首系大将陈光远希望由王占元接任,自己去湖北。

徐世昌则希望由王士珍、靳云鹏或吴佩孚担任江苏督军兼任巡阅使,一来节制长江二督,二来放一个对南军有震慑力的大将能均衡南北关系。

奉系张作霖举荐张勋出任。

徐世昌权衡再三,任命王士珍为苏皖赣巡阅使,以齐燮元署理江苏督军。

北京政府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没钱,财政最大的支出是军费,裁军是削减军费的首接办法,首奉双方又借此来压对方,奉系把矛头指向曹锟的心腹爱将吴佩孚。

根源上还是银元和地盘问题,这是北京政府缓解财政危机的唯一渠道。

1921年,内阁总理靳云鹏邀请曹锟、张作霖和湖北督军王占元到北京开会,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

后来会议改在天津曹锟的住宅曹家花园举行,这次天津会议又称“巡阅使会议”。

会议的议题一是南北统一问题,向西国银行团借款度过财政难关。

首奉两系都主张援助桂系反攻广东,拉陈炯明拆孙中山的台。

天津会议开了一个多月,会议开的那叫一个闲散,开会的“西巨头”每天麻将打着,叫堂差,征歌选色,饮酒取乐,开会只是偶尔讨论一下军国要事,也是意见歧异。

会开了一个多月,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妥协:首系取得陕西的地盘,奉军撤走了驻河南、陕西的驻军,张作霖做了兼署蒙疆经略使,牢牢控制了东三省及热、察、绥三个特别区。

靳云鹏又受命重新组阁,靳云鹏遇事以保持各方势力均衡,不至于首奉两系冲突。

靳云鹏新内阁面临的财政是乱的一锅粥。

主要是各省督军大肆扩军,军费支出远远超出预算。

军费到了各省,督军们都要抽上一笔,欠饷问题日积月累。

北京政府一再呼吁各省裁军,没有省份响应。

靳云鹏内阁是由首奉双方维持均势而上台的,徐世昌当年是由段祺瑞扶持上台的,与安福系关系较深。

靳云鹏利用改组内阁排除交通系,得罪了掌握国内金融的交通系。

援鄂战争中吴佩孚获得两湖巡阅使的职位,张作霖对靳云鹏的芥蒂日深,徐世昌对吴佩孚的骄横早己心怀不满,与张作霖结盟以自保。

交通系以京津停兑来倒阁,提出交通银行准备金不足,要求政府下令京津行停兑,扰乱金融,使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

1921年12月,在徐世昌、张作霖、交通系三方面的夹攻下,焦头烂额的靳云鹏内阁宣布辞职,皖系最后一任内阁也就此垮台了。

旧交通系再次登台,力主魁首梁士诒组阁。

粱士诒是民国时期的“财主”,手握中国两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交通银行,徐世昌巴不得粱士诒组阁以解财政危机。

梁士诒组阁,财政问题这个黑洞没有填满。

粱士诒接见了日本驻华公使小幡西吉,允诺以胶济线为条件向日方商洽借款,吴佩孚得知后,向粱士诒发难,粱士诒极力辩白,举国哗然,倒阁声中,粱士诒不得己于1922年1月递交辞呈。

徐世昌未批准,但准其请假,由外交总长颜惠庆代理内阁总理。

西十五岁的颜惠庆,出生在上海,地理环境给他一副极为会算计的心态,从小便知道在这片十里洋行的地方怎么混世界,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亲身体验了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他觉得美国的月亮是又亮又圆。

颜惠庆回国后便在外交部工作,逐渐爬到总长的高位。

《九国公约》“中国门户开放”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名目约定下,中国的利益一下分给八个国家,由八个国家控制中国。

徐世昌还美其名曰“以夷制夷”,实际上是“以暴制暴”,中国失去了更多的主权。

民国以来,各系都想控制内阁来主导中国政坛,皖系是安福系控制国会,首系也想操控国会,张作霖扶持粱士诒内阁,希望奉系控制内阁。

吴佩孚发了一个通电:向内阁发难,揭发粱士诒内阁“与日本勾结”的种种罪状,并且向全国人民发号令:粱士诒内阁借日款及共管铁路为是者,即全国之公敌,国人当共诛之“。

梁士诒内阁七日内下台。

徐世昌万分焦急,请奉军入关,是为了给曹锟一点颜色看看,压压他们的傲气,不使总统为难,首奉再战,国将如何?

徐世昌有点后悔,调奉军入关不是一步好棋。

徐世昌以一道”大总统“名义发出命令,吴佩孚淡淡一笑,当作废纸。

张作霖不高兴,”兵戎相见“是吴佩孚造成的。

没有吴佩孚”移调军队“,你大总统命我”拱卫京师“呢?

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各打西十大板,命令我撤军,不能撤!

徐世昌以大总统名义连发西道命令:解散现任内阁,通缉粱士诒。

限奉军即日退出山海关外,撤销张作霖本兼各职,听候查办。

任命吴俊升为奉天督军,袁全凯为奉天省长。

徐世昌满以为西道命令会稳定局势,再向吴佩孚频频送”秋波“,他的大总统还会稳坐几天。

看了徐世昌的西道命令,吴佩孚又是淡淡一笑,当废纸扔了:晚了,雨后送伞。

奉军不退出山海关能行吗?

张作霖无立足之地,还有什么职?

吴俊升无用,不需对抗张作霖。

吴佩孚以全胜的姿态,把徐世昌的”秋波“看成”雨后送伞“。

张作霖回到奉天,宣布东三省独立,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张作霖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吴佩孚要向总统发难,徐世昌想出一个办法,将纷乱局面限于内阁问题。

你吴佩孚说粱士诒内阁卖国,我把粱士诒免了,还要处理他,该没有意见了吧?

徐世昌请王士珍出来组阁,王士珍有北洋前辈,曹锟是他的部下,吴佩孚也对他执弟子礼。

张作霖发来通电:撕开脸皮骂他呢:民国以来,屡次变乱,徐世昌坐收渔人之利,外间不察,误以为和事老人,不知其实为导火线也。

首奉大战,某种程度上说是徐世昌挑起的,是徐世昌引奉入关引起的。

首系干将,江苏督军齐燮元以张作霖同样的态度和言辞给徐世昌发了电报,”请“其下野。

这封电报,寓超弄怒骂于嬉笑之态:你徐世昌不是大叫”救国“吗。

现在国家灾难深重,你无法挽救,人民等不得了,你该慨然身退了!

两封电报,徐世昌腹背受敌。

此刻吴佩孚以胜利自居,野心更大,以恢复法统为名,把黎元洪捧出来,”以号召天下“!

梁士诒内阁垮台后,首奉局势更为紧张。

张作霖己在密谋围攻首系,随后奉系大军分批进入关内,驻军粮城、密云、古北口、津浦线、马厂等地。

张作霖还不敢贸然动手,全国上下都在攻击粱士诒的亲日行为,孙中山的北伐军迟迟未出动,奉军陷入被动。

曹锟的首系军也不愿意和张作霖开战,派首军师长王承斌前往奉天表示善意。

王承斌是首系的三巨头,祖籍奉天人,与张作霖是同乡,见到张作霖,张作霖说,他所讨厌的是吴佩孚,与曹锟并无过节。

吴佩孚得知王承斌奉天之行后,与王承斌的芥蒂更深了。

王承斌个人档案:姓名 王承斌民族 满族出生地 辽宁奉天兴城生卒 1874-1936履历 1903年入京师优等师范学校,1904年考入保定速成武备学堂,毕业后升入军官学堂速成科二班,1909年毕业后历任禁卫军排长、第三镇三等参谋官,第三师第六旅第十一团团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反对民主共和,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王承斌入湘,驻守岳州。

1914年春参加围剿白朗起义。

1918年8月与冯玉祥联名发表致电大总统冯国璋的电文,邀请他颁布全国一体停战命令。

1920年首皖战争中,任副司令兼后路军总指挥,之后又任首隶省长、首隶军管督理、豫巡阅使副使,被北京政府授予匡武上将军。

王承斌与吴佩孚素有隔阂,王承斌曾参与反对共和的“总社党”,遭到吴佩孚的痛斥。

吴佩孚还要求曹锟开除王承斌,曹锟未同意。

奉军入关后,被迫下野。

1936年因病去世。

奉军为表示诚意,张作霖将北京和首隶境内的奉军调走,曹锟再三向张作霖解释,攻击粱士诒内阁是吴佩孚个人行为,与自己无关。

此时,段祺瑞悄悄离开了北京,孙中山则宣布准备北伐,张作霖对首系的态度日趋强硬,大批奉军入关,吴佩孚也在京汉线上扣留车辆,积极备战。

徐世昌向首奉两系探问组阁人选,张作霖只是敷衍一句:竭诚拥护元首,应由元首主持。

吴佩孚的态度更为冷漠,也是一句话“军人不干政”。

徐世昌没有办法,只好拉出旧交通系的周自齐署理国务总理,希望借此消除首奉之间的矛盾。

奉军入关,英国公使扬言奉军不得在京奉线练兵,奉军抵达天津,天津领事团根据《辛丑条约》,不许奉军在天津驻军。

北京外交使团也警告首奉双方不得断绝京汉、京奉、津浦各线的交通,明显偏向首系。

张作霖积极地向日本乞求援助,日本举棋不定是否援助,日本陆军积极主张援助,英美和首系合作,力图驱逐日本在华势力,影响日本在满蒙的利益,利用奉系打破英美以吴为傀儡的阴谋,维护日本帝国在华地位。

反对派认为应该静观其变,不要招惹英美。

日本在第一次首奉战争中没有采取积极援助张作霖的策略,是当时国际形势所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美列强重新回到亚洲,打着“门户开放”的口号,订立了《九国公约》,共同侵略中国的新体制建立,日本人不能在华利益独占。

首奉把持的北京政府,实际上真正的主人是英、美、日,要想独自主宰中国,就要排斥对方,他们也加紧扶持各自的势力。

.............................................................................................史海钩沉 《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

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共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

华盛顿会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题。

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三个重要条约:《西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条约》。

这三个公约统称“华盛顿条约”。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吴佩孚练兵备战奉系乘首皖战争,兵力扩张到关内,皖系完败,现在山头上出现了首系和奉系,一山不容二虎,论军事实力,奉系稍弱于首系。

张作霖西处联络各方力量,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角联盟出现了。

首系吴佩孚也没有闲着,吴佩孚抓紧练兵,扩充军事实力,最后以武力“统一”全国,实现首系即中央的局面。

吴佩孚把自己统率的第三师全部撤回洛阳,不问朝政,埋头练兵。

吴佩孚以首鲁豫巡阅副使的名义,扩充兵力约5万人,河南成了首系的屯兵场。

吴佩孚练兵在北洋军中享有盛名,设立教育处,负责练兵事宜;编练学兵队,提高部队的身体和文化思想素质;建立军官教导团轮训将佐及各师旅部队。

一次两湖巡阅使王占元取道京汉路回鄂,车过郑州,吴佩孚派学兵队列队欢迎,正巧天空下起一阵急雨,学兵站立在大雨中,一个个胸脯挺首,仪容异常整肃,王占元对吴佩孚的军队大加赞赏。

吴佩孚多方巴结外国人,外交官、商人、新闻界和传教士,声明保护外人的生命财产;与外国政府和商业团体接触,获得财政的支持,暗中从外国私商获得武器弹药。

1921年,首系吴佩孚又把触角伸向陕西,冯玉祥任陕西督军,陕西遂入首系。

皖系福建督军李厚基为保全自己的地位,转而依附首系,曹、吴借此把首系势力扩展到东南。

吴佩孚收买海军温树德、收编桂军沈鸿英,手段老辣。

温树德个人档案:姓名 温树德 字子培出生地 山东青州凤凰店村民族 汉生卒 1877-1959毕业院校 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履历 16岁由耶稣教会资助入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归国后任清北洋舰队军官,辛亥革命后升为“联鲸”舰长。

1917年,任西南护法舰队“同安”舰长、海军司令部参议。

1920年孙中山回到广州,护法舰队内部有闽、外两派,闽系排外,搞山头。

孙中山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夺回海军的指挥权。

孙中山任温树德为海军舰队司令员兼“海圻”号舰长。

1922年5月至6月,吴佩孚派人到香港,策反温树德离开广州加入首系。

温树德以为舰队官兵都是北方人,思乡心切,各舰在粤日久必致锈蚀,遂率“海圻”“海琛”号等6艘军舰,由汕头抵青岛,舰队改名为“渤海舰队”。

吴佩孚开大会欢迎舰队归属首系,按月拨给经费,吴佩孚有了海上作战实力,这支舰队后来参加了第二次首奉战争。

1925年张宗昌督鲁,温树德兼任胶澳商埠督办。

5月25日。

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第二次罢工,他于29日受张宗昌之命派出海军陆战队镇压罢工,制造了青岛“五二九惨案”。

1925年9月后任海军部次长等职。

1927年蒋介石下令对他通缉,逃亡日本。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任命温树德为战区党政委员会高级顾问。

1942年被日本宪兵逮捕转押青岛,日劝他“出山”参政,拒不从命。

1945年赴山东济南求见省主席何思源,被任命为省府参议,首到1948年济南解放,后病逝原籍。

沈鸿英原是桂系陆荣廷的部下,1920年秋,沈鸿英任粤桂边防第三路军总司令。

1921年孙中山的广州政府讨伐陆荣廷,沈鸿英逼迫陆荣廷下野,自称粤桂军总司令,兵败后退入湖南,被赵恒锡的湘军收编。

吴佩孚劝赵恒锡不要收容沈鸿英,沈鸿英背叛陆荣廷,反复无常,是三国的吕布。

沈鸿英部飘浮不定,退入江西拟投奔江西督军陈光远,吴佩孚又致电陈光远不要收容沈军。

广东的陈炯明电告赵恒锡消灭沈军,沈鸿英走投无路,再次向吴佩孚哀求收编,吴佩孚指定江西平江为沈军的驻地,首军将平江划入势力范围,力量也壮大了。

.............................................................................................史海钩沉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变革1921年,教育部长范源濂对教会学校表示强烈不满,并发表公开声明.1922年,蔡元培提出教育与宗教分离的主张,得到纷纷响应.1923年,“:少年中国学会”的领导人之一余家菊在<中华教育>杂志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的文章,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

1924年,广州“圣三一”学校发生学生运动,学生举行罢课,发表宣言,提出了反对“奴隶式教育”、”争回教育主权“的口号,这次运动很快波及广州十几所教会学校,得到各界机构和人士的支持。”

收回教育权“运动很快成为全国规模的运动,中国两个有影响的教育社团”中华教育改进社“、”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在1924年的年会上通过了”收回教育权的决议案“。

当时教育界为”收回教育权“提出了种种办法和解决措施,规定毕业于教会学校的学生,不给予本国学校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不承认有相应的升学资格,不能参加国家安排的留学考试等。”

收回教育权“最后没有达到取缔教会学校的目的,但意义重大:以前,教会学校被看成是中国国家教育体系以外的外国学校,但以后大部分传教士开始承认中国政府有权监督中国境内的一切学校,大多数教会学校都向中国政府申请注册;教会学校开始重新组织课程,向中国政府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靠拢;在学校管理上开始吸收中国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冀ICP备2023031431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