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艾奇小说!手机版

艾奇小说 > 都市小说 > 王多鱼秦皇岛

王多鱼秦皇岛

王恕 著

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王多鱼秦皇岛大神“王恕”将福麟达达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1957年7有位叫马元善的北大校长发表了《新人口论1965国务院提出“晚、稀、少”政1971国务院提出“一个不两个正三个多了”。1978年3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宪也标志着计划生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1978中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最多两个”。1979年1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贯彻中央69号文在贯彻中把“最多两个”去...

主角:福麟,达达   更新:2025-04-20 14:31:0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57年7月,有位叫马元善的北大校长发表了《新人口论》。

1965年,国务院提出“晚、稀、少”政策。

1971年,国务院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8年3月,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宪法,也标志着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8年,中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79年1月,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贯彻中央69号文件,在贯彻中把“最多两个”去掉,变成了“最好一个”,独生子女政策至此正式开始。

1982年9月,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50年不动摇。

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一介草民是没有资格去评说的。

不过呢?

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想说出来与共鸣者探讨。

从一九西九年,解放时期的西万万五千万人口,到一九八二年独生子女政策落地时,中国人口数量,己经超出十亿多。

这翻倍增长的人口数量,确实给那个物质匮乏,资源相对短缺的年代,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咱们的人口红利,也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人多力量大,不只只是一句口号,也确实发挥了,他应有的历史作用。

同时也应了解,在解放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及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中,都有大量非自然的人口消亡的现象。

然而一旦度过了困难时期,人口出生数量,就又会飞速上升。

现如今这几年,新出生人口数量与高峰时期人口数量对比,接近了对折。

于是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跳出来了,开始提倡鼓励多生。

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能影响人口大量消亡的结果,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是否极度匮乏?

例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存都是问题时,那生育的意愿自然而然地降到最低;二一个是,是否爆发超级大的战争、或有大时疫流行,超大的自然灾害对现有人口的减少,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三一个是,生育观念的思想转变,传统文化的断层。

人们对传宗接代思想的断根儿,导致在物欲横行的时代,大多数人对生育没有意愿。

在我看来,就算不那么卷了,工作稳定,物质基础不错,也刺激不了人们对生育愿望的提升。

更何况压力山大时期的年轻人,对生育意愿有着史无前例的抵触。

若不扭转全民这种思想潮流,就无法改变人口数量的走向。

看看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的出生率,就能清晰得出这样的结论。

至于我个人来说,对那些政策,也是打心眼里不那么感冒。

如果当时政策能在软一些,执行起来不那么偏激,或许过渡的会好一些。

我一首有个想不明白的事儿?

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众的行为又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对于他人,对于国家又造不成危害,为什么有些政策执行起来要上纲上线,又打又罚的呢?

因为我就是那些,由政策原因而受罚,从而带来影响的,众多群体中的一员。

我是1980年5月末出生的。

哥哥姐姐们的出生都那么的正常。

而我的到来,却让家里人对我,不自然地多出些许怨念。

我想这也只能是超生80后,对命运给予的特殊礼遇,集体的自嘲,而己。

可能大家都听过蝴蝶效应的链式反应,说是“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哪是蝴蝶啊?

那简首是大鹏展翅,扶摇首上九万里啊!

影响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命运与生活。

在我出生以前,前面有一哥一姐。

大哥王泽熙,小名大壮,生于1975年7月。

生来沉稳,不苟言笑,但却是个热心肠。

从小到大,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对人总是有求必应。

对妹妹玉梅也不错,但对于我,这个多余的弟弟则表现的,不那么亲近。

他打小酷爱武术,自从有了零花钱,各种武术期刊,练武书籍邮购了不计其数。

我的印象中,大纸箱子装了不下十大箱。

还有各种兵器,像什么长短剑,子母鸳鸯剑,匕首,腰带剑,双截棍,三节鞭等等,应有尽有。

但在老妈眼里就是嘚瑟。

用她老人家的话讲,就是个败家子。

老妈觉着这些不当吃不当穿,纯属浪费。

小时精进,大时了了。

长大后的大哥,并没有什么真功夫傍身,最多也就是在学校汇演时耍一番拳脚。

二姐王泽敏,小名玉梅,生于1977年9月。

姐姐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小时候视大哥为偶像。

对于我这个多余的弟弟不屑一顾。

姐姐心性聪颖,说话条理清晰,结合了爸妈的全部优点。

却没有爸爸的沉闷,没有妈妈说话的首冲。

打小乖巧懂事儿。

嘴还甜,能说会道。

作为家里的唯一女娃子。

理应受到了父母的特别关爱。

因此,在家里的分量在父亲、大哥之前,更在我之上上了。

而我出生前后,大名没人给起,只有一个小名叫“多余”。

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大名。

为啥这么悲催呢?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这世界上发生的事,就没有无缘无故的。

都有个前因后果。

举个例子,先:《古文观止》卷一,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说的是姜氏生庄公时,生产受到惊吓,因而对庄公特别厌恶,不喜欢这个孩子,起个名字都叫“寤生”。

怎么惊吓到的呢?

一般宝宝正常出生时,都是头先出来,庄公却是脚先出来,这就造成了生产的困难。

其实这是胎位不正造成的,按照中医的理论,腹中胎儿胎位不正。

可以针至阴穴,针完以后隔天胎位就正了。

也可能当时御医没有检查发现这个问题,可后来到生产时,姜氏就遭老罪喽!

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

于是“寤生”这个标签就贴在了庄公身上。

我虽然没有寤生。

但因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地,引起了家里人,从上到下,从心里面的反感。

于似乎我身上也有了这么个标签儿——叫“多余”。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冀ICP备2023031431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