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心里有点慌。
这上学咋去是个问题。
自从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他一首在思量这个问题。
家里没人送他上学,老爹年迈,舅舅的意思是自己去。
17岁的小包一片茫然。
那个时代还是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小包想跟亲戚通电话要么借人家的座机要么去镇上,他仅有的参考书就是学校发的那本厚厚的志愿参考书,录取小包的学校是一所地方师范院校。
据说历史上文风鼎盛,苏东坡曾经在此地留下墨宝,但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座小城在九十年代的经济大潮中没有抓住机会,于是失落了。
小包报考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读师范的人少,分数低,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再加上小包真的很喜欢写作文,以前的语文课,老师经常拿他的文章当范文念。
这给了小包一些信心,于是他以为报考了中文系就是更进一步写作文。
去,是大问题。
小包高考之前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县城,视野所及就是家、小镇、学校。
高考之后的暑假小包在家里帮着老爸干农活,前一天晚上刮风下雨,种的棉花全倒伏了。
小包和父亲费了好大劲把棉花茎秆扶正,小包只是觉得自己快喘不过气来,又热又闷。
弄完之后,小包去边上的小河里把手洗干净了,先回家躺着了。
他发现自己干不了农活,土地里的气息让他感觉很陌生。
下地干活的间隙,小包就自己准备行李,比如衣物、鞋袜,满满当当,装在了一个帆布包。
不善言辞的老父亲突然从床下的棉絮里抽出一张银行借记卡,跟小包说,这是他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让他放好。
小包把这张卡放在了帆布包内面的夹层里。
小包心里想着,这么大了挣不了钱,还要靠老爸的退休金供养,又感觉自己没有考上什么好学校,学上什么好专业,愧对家里人。
但老父亲的心态倒是还好,毕竟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好坏不论,总是泥腿子洗干净读了书。
小包的父亲生性谨慎,人家的孩子考了学,哪怕是专科,也要办酒。
他的想法是低调,人家都知道了,万一别人不怀好意搞出什么事那还影响了上学。
这也许是谨慎过分。
所以小包后来上了大学,看到别的同学都是新衣服新鞋子,还有最新款的诺基亚手机,小包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帆布包,他心里还是有些失落,只是从来不写在脸上。
家里的玉米熟了,老父亲把收获的玉米倒在禾场上,小山一样高。
这意味着这都是小包的活计。
小包得把这些玉米的皮剥掉,平摊着放在禾场上暴晒,蒸发掉水分,然后把玉米粒全都剥下来,再次暴晒,装袋,卖钱。
天气真热,小包带着帽子,用劲剥皮,陪伴他的是收音机和小狗。
汪汪汪。
小包知道有人来了。
是姐姐。
姐平时很忙,一般不来。
这次带来了好消息,原来姐姐的邻居跑长途客运,姐跟他们说好了,开学那天,小包坐这车先到省城,然后再转车去学校。
相当于路上有人照应,总比没人强。
听姐这么说,小包心里稍微放心了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