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言知道,他们很快就会来了。
他在海岛高塔下等了整整两天,甚至给塔基入口装了个带电门锁。
结果还没等到调查组,等来了记者。
准确说,是个刚入行不久、背着二手相机的小女记者。
“您好,请问是江言博士吗?”
“我是‘前沿24小时’的自由撰稿人,能采访一下您关于太空电梯项目的——”“不能。”
“那……能让我看一下塔吗?”
江言盯了她几秒,还是让了路。
电梯缓缓升空,带着两人穿过海风。
“它真的能爬这么高?”
“现在只能到1.4公里。”
“可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
她忍不住问,“太空电梯?
就你一个人?”
江言没有立刻回答,首到升至高空平台,他才回头淡淡说了一句:“因为火箭终究是人类临时的权宜之计。”
“如果宇宙是远方,那我建的,不是电梯。”
“是路。”
她愣住。
第一次见到有人谈“太空电梯”时,没有带任何野心、征服、突破极限的口气,而是说“路”。
像个修路工人。
这塔,也不像某些科幻项目那样充满炫目科技感,反而朴实、原始,甚至简陋到有点土。
但正因如此,才显得真实。
这不是模型,也不是幻想。
它在风中,咔哒咔哒地动,它是真的。
两天后,调查组终于来了。
不仅来了——还来了三波人。
航天第七中心,公安航管局,还有几个穿西装的,看不出是什么系统的。
江言没让他们进塔。
“根据《空域使用管理条例》第三十条,你未经许可建立超百米结构,违反规定。”
“请立即拆除,配合调查。”
“并交出碳丝材料的合成算法与结构图。”
江言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可以把它拆了,但拆之前——”“要拿出比我这个更先进的方案。”
其中一位西装男冷笑:“我们不是来谈判的。”
“你造的,是电梯,不是通向宇宙的门。”
江言抬头,眼中带笑。
“那你们恐怕没理解什么是门。”
“门的意义,不是它通向哪儿。”
“是——在它之前,那里是墙。”
他们在塔下拉起封锁线,试图断电、断升塔动力,甚至尝试人工拆除基座。
结果失败了。
因为那根碳丝己经和整个岛礁基础结构融合,除非炸掉地面,不然撼动不了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会自己生长。
哪怕你把末端剪断,它依然沿着设定频率,向天空一点点“爬升”。
技术人员对着结构图研究两天,发现看不懂。
他们试图复制,却复制不出结构强度。
尝试对材料做光谱检测,发现它并不属于任何己知碳纤维等级,甚至在拉伸测试中达到“异常值”。
最终,这事被迅速“定性”:高度敏感的未知技术,需国家接管。
但当他们强制查封实验岛时,江言却通过开源网络将全部技术文档分发。
不仅如此,他还同时启动了**SkyAnchor-X(天锚X计划)**的同步节点——共七个公开锚点,代码开放,权限分散。
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单独复制他的升塔系统。
他没有留后门,没有藏私料,没有授权费。
那一天,全球数百名匿名科研人员开始尝试复制他的实验。
一周后,NCRF发来私信:“你做了一件我们组织几十年来都不敢做的事。”
“但你也明白,后面不会轻松。”
江言回复了七个字:“路开了,走得动。”
几天后,一家美洲私人航天公司公开宣布,己接入江言的开源系统,并完成碳丝初级延展。
紧接着,印度南部的一所大学也发布实验记录,碳丝高度达到300米,稳定性良好。
就连一向保守的欧洲空间局,也被迫承认“基于中国独立开发技术”的实验获得“部分验证”。
一时间,全网炸锅。
他真的做到了?
一个人,干翻整条轨道发射产业链?
这是真·黑科技了吧?
全开源,全无授权费……这人图什么?
而江言,只是坐在实验塔的平台上,看着海风一层层刮过碳丝。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门,还没打开。
但墙,己经裂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