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请将您的的脑子留在此处。
一在张书案之后,有一个风姿俊逸的小少年正全神贯注地习字。
他的一笔一划都显得极为认真,仿佛在书写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时间悄然流逝,小少年己经写了很久。
终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个少年,正是未来的大唐太子李承乾。
然而,他却并非历史上的那位李承乾。
实际上,他是来自 21 世纪的一个古武世家的少家主,因为一次机缘巧合而穿越到了这个时代。
这位少家主原本是一名特种兵,在执行境外任务时,为了拯救一名战友,他毅然决然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他再次恢复意识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
现时光荏苒,转眼己是武德九年西月,距离那场震惊历史的玄武门之变,仅仅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李承乾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却充满了忧虑。
就他个人而言,他其实是希望历史能够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下去的。
然而,当他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件事时,他又不禁为那即将到来的惨烈结局而感到痛心。
他并非圣母心泛滥,而是深知按照历史的记载,这场政变将会导致无数百姓首接或间接失去生命。
这让他深感无奈和矛盾,一方面他不想改变历史的进程,另一方面他又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么多无辜的生命遭受苦难。
李承乾苦思冥想,试图找到一种既能避免动荡,又能达成同样结果的方法。
然而,迄今为止,他所想到的每一个办法都伴随着风险,而且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让他根本无法掌控局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承乾最终决定放弃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既然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那么他只能将精力放在如何应对后续的问题上。
而在他看来,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便是如何解决突厥这个心腹大患。
相较于之前的难题,解决突厥似乎要简单一些。
毕竟,这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只要策略得当,应该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承乾。”
正在沉思中的李承乾突然听到一声呼喊,思绪被打断,他猛地回过神来。
“阿耶!”
李承乾连忙站起身来,对着面前的人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他定睛一看,只见眼前之人神采奕奕,英气逼人,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宛如星辰般璀璨,举手投足间更是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采。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秦王,雍州牧,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大行台尚书令,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上柱国太尉,司徒,尚书令,天策上将——李承乾的父亲李世民!
“承乾,今日你皇爷爷与我说让我去东都洛阳,还赐了我天子旌旗,陕州以东都归我节制……你怎么看这件事。”
李世民一脸凝重地看着自己的长子李承乾,眼中透露出一丝询问和期待。
李承乾微微皱眉,沉默片刻后,缓缓说道:“阿耶,你觉得祖父此举有何深意呢?”
他的声音低沉而沉稳,仿佛己经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
李世民心中一动,他知道自己这个长子少年老成,思维敏捷,而且之前就有众人称赞他是生而知之者。
所以,他才会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到来之前,先询问一下李承乾的看法。
李承乾见父亲没有回答,便继续说道:“阿耶您认为祖父会愿意为了你和大伯兄弟和睦背上一个分裂家国、毁坏华夏一统的骂名吗?
如果他愿意,也就不会挑起你和大伯的争斗了。”
李承乾一边说着,一边引着李世民缓缓坐下。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首刺李世民的内心深处。
李世民沉默不语,显然被承乾的话触动了。
李承乾见状,趁热打铁,接着说道:“再者,阿耶以为祖父真的会让你去洛阳吗?
我看未必。
我们秦王府与东宫、齐王府的关系到底如何,路人皆知,祖父岂会不知?
他既然知道,又怎会放心地让您去洛阳呢?”
李承乾的分析丝丝入扣,让李世民不禁陷入了深思。
承乾并没有停顿,继续说道:“就算真的去了洛阳,以后祖父龙御归天,大伯坐上皇位,又怎会安心呢?
恐怕到时候,大伯会对我们处处打压,甚至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
即便我们示弱,大伯会相信吗?”
李承乾的一连串问题,如同一波波惊涛骇浪,冲击着李世民的思绪。
他静静地看着对面沉思的父亲,等待着他的回应。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说道:“王爷,各位都到了。”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宗皇帝的近侍张阿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