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朱由校心事重重地返回后宫。
雕梁画栋的宫殿在他眼中己无往日华丽,满脑子都是朝堂上东林党与阉党争吵不休的混乱场景。
要想改变大明的命运,仅凭自己单打独斗远远不够,必须找一个信得过且有智谋的人商议。
而这个人,非张皇后莫属。
踏入坤宁宫,宫室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熏香,轻柔而舒缓。
宫人们见皇帝驾到,纷纷跪地请安,朱由校随意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张皇后听闻皇帝前来,身着华丽宫装,迈着优雅步伐,从内室款步而出。
她面容端庄秀丽,眼神聪慧而温柔,见到朱由校,微微福身行礼:“陛下今日前来,可是有要事?”
朱由校望着眼前的张皇后,心中一阵纠结。
此事太过离奇,若贸然说出,皇后能否相信?
但时间紧迫,不容他再三犹豫。
深吸一口气,朱由校缓缓开口:“皇后,朕今日找你,实有一件极为惊人之事相告。
但此事太过匪夷所思,朕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皇后微微一愣,见朱由校神情严肃,不似玩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惑与担忧:“陛下但说无妨,臣妾定当守口如瓶。”
朱由校在殿内来回踱步,似乎在寻找合适的措辞。
终于,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看着张皇后,缓缓说道:“皇后,朕并非以前的朱由校。
朕做了一个梦,梦中朕成了来自数百年后的一介凡人,而朕的大明亡了。”
张皇后听闻此言,先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以为皇帝在开玩笑。
然而,看到朱由校那严肃认真且充满忧虑的眼神,她心中一凛,意识到皇帝所言或许并非戏言。
“陛下,您……您这是何意?
如此荒诞之事,臣妾实在难以相信。”
张皇后声音微微颤抖,手中的丝帕不自觉地攥紧。
朱由校见状,赶忙将自己穿越后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包括对明朝局势的深刻认识,细细道来。
他讲述着现代社会的繁华与进步,又谈到大明如今内忧外患的严峻处境,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决心。
张皇后静静地听着,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自幼饱读诗书,见识不凡,但如此离奇之事,实在超出了她的认知范畴。
然而,朱由校的每一句话都合情合理,且他眼中的坚定与智慧,与往日那个沉迷木工的皇帝判若两人。
许久,张皇后才缓缓回过神来,心中虽仍存疑虑,但她选择相信眼前的皇帝。
毕竟,若不是发生了如此离奇之事,又如何能解释皇帝这般巨大的转变?
“陛下,既然您有此奇遇,又对我大明局势有如此深刻见解,想必心中己有拯救之策。
臣妾愿全力相助陛下,共挽狂澜。”
张皇后微微屈膝,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支持。
朱由校心中大喜,有了张皇后的支持,他顿感信心倍增。
“皇后深明大义,朕深感欣慰。
如今朝堂之上,东林党与阉党争权夺利,致使朝政混乱不堪。
地方藩王兼并土地,百姓苦不堪言,边关后金侵扰不断,经济亦是岌岌可危。
朕欲暗中改革,拯救大明,还需皇后从旁协助,出谋划策。”
张皇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如今阉党与东林党势同水火,相互制衡。
陛下可暂且利用这一局面,让他们相互争斗,分散其注意力。
同时,陛下可暗中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整顿朝堂。”
朱由校听后,不禁眼前一亮。
张皇后所言,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
“皇后所言极是,朕也是这般打算。
只是这培植亲信,还需谨慎行事,切不可打草惊蛇。”
二人在坤宁宫中,就改革之事深入探讨,从朝堂局势到民间民生,从军事边防到经济发展,一一分析,制定初步策略。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暗,宫灯亮起,柔和的光芒洒在二人身上,仿佛为这艰难的改革之路,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