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了,大饥饿己经结束两年,被派饭成为遥远的往事。
读了一学期,大家都认识了王和。
“没良心。”
同学们得知王和干的一件事,都这样骂他。
同学们是认为他不应该给一个非常可怜的同学取外号。
那同学叫易从德,那外号叫“易罐罐”。
坛坛罐罐,很俗气。
可人家易从德很高雅。
虽然他家很穷。
读初中报名的第一天下午,他早早来到学校。
报名的老师还没来。
他见那用于报名注册的教室和隔壁那间教室桌凳有些乱,立刻就去收拾整理。
陆续到来的报名同学见他那样积极,有的人很佩服,有的人认为他假积极、挣表现。
很多同学不认识他。
经互相打听,才了解到他来自民办小学。
那时的民办小学不正规,入学门槛低,考上中学的人很少。
迅速整理完两间教室的桌凳,他躺在几张拼拢的桌子上呼呼大睡。
显示出那种年龄——十二、三岁的人里少见的自理能力。
开学读书了,同学们继续了解他。
大家了解到,他家在一条比较背的街,他父母俱早逝。
他相貌堂堂的舅舅为了供养、照料他和他妹妹,却只好不结婚。
他舅舅在供销社坛罐门市上班,那样一点收入加上两个读书的小孩,没人愿意嫁他,这样他终身未婚。
他舅舅除了一个人经营那坛罐门市,用微薄的工资供他和他妹妹吃饭穿衣、读书学习,还要照料他和他妹妹,首至他们长大。
舍己为人、照料他人,这样的美德因此被易从德自小时候起就耳濡目染,认为理所应当,并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在那么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舅舅还想方设法给了他一把二胡,教他拉。
这所有一切,加上民办小学出身,在镇上居民们看来,都很另类。
同学们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加上和他的接触,也觉得他很另类。
也许他由于街坊邻居的冷落,很愿意和同学交往,常常主动搭话,这也让同学们感到不舒服。
但作为大学生时代和中学教师时代都是文艺骨干的朱安生老师,由此对他很欣赏很同情,不但辛辛苦苦辅导学校和地方的音乐歌舞,还单独辅导易从德。
辅导他的二胡练习,为他画钢琴琴键,教他练习钢琴。
从此,易从德常边走路边练二胡指法,嘴巴里“德格德格”地打节奏。
这就引发了一些同学的嫉妒。
终于就传出一个外号。
“易罐罐”。
对他舅舅的职业,对他的身世,作了鄙视的概括。
这样经典的外号,大家估计只有王和取得出来。
还有,班上身材瘦小但相貌英俊,聪明能干的邹同学,有人给他取外号“凹巴”,“凹”本地方言读“亦”,意为凹进去。
同学们也怀疑王和所取。
班上宁同学,出身镇上名门望族,由于解放,倒转过来,成为贱民另类,所以不受重视,受冷落。
他因此格外注重装疯卖傻,说话引人发笑,吸引更多注意。
有人给他取外号“苕婆”,意为说话做事滑稽。
英语里有个单词,发音“苕婆推磨儿”,大家认为说的就是他。
其实他虽然带给大家快乐,但家世和易从德一样悲催。
他父亲是“右派”,从大都市下放回乡,在粮站打杂。
他母亲不知是去世还是和他父亲离了婚,他父亲也像易从德的舅舅一样用一个人的工资供他和他妹妹读书,还得照料他们的生活,只是粮站工资比供销社坛罐门市高。
“苕婆”同学鸟瞰学校围墙外面的田野,故意吟出打油诗两句:“透过古城望春色,有一牯牛在耕田”。
大家同学不以为然,他却笑得欢。
语文课上,老师让他用“越……越……”造句,他故意抓耳挠腮,然后造句曰:“越南人民越打越,越打越,越打越……”就是故意不说越打越什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