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旅游圣地众多,以下是一些著名景点:一,喀纳斯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是新疆最美的湖泊之一,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
湖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西周环绕着巍峨的雪山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喀纳斯湖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名字由来与传说“喀纳斯”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
相传,很久以前,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并被湖水清澈解渴所吸引,称之为“喀纳乌斯”,意为“可汗之水”,于是湖泊有了此名。
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成吉思汗驾崩之后,遗体就沉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中,世代守卫王陵。
2.•图瓦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他们信奉喇嘛教,同时保留着萨满教的遗俗,每年都会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这些活动展示了图瓦人的信仰和习俗,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3.自然景观与变色之谜•喀纳斯湖本身是一大自然景观,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平方千米,湖水深达188.5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
湖水因光线和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而也被誉为“变色湖”。
•喀纳斯湖景区内还包括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科学与文化交融•喀纳斯湖地区的地质、生态、气候等条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理想场所。
•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丰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旅游与探索•喀纳斯湖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徒步、游船、观鱼台等多种旅游活动,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综上所述,喀纳斯湖的历史文化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科学考察和历史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内容,使得喀纳斯湖成为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二,天山天池: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是新疆的璀璨明珠。
碧波荡漾的湖水与巍峨挺拔的天山雪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
天池不仅是国家AAAAA级风景区,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山天池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具体如下:天池的道教文化是以西王母文化为主体的瑶池史话为基点形成的,涵括道教建筑、历史及宗教故事。
在道教多神论的影响下,本土居民还把天池的异石奇木都与西王母相联系,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故事和建筑。
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神异经》等古籍中,都有关于西王母与天池的传说和记载天池的名人足迹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穆王。
相传公元前989年,周穆王驾八骏西行漫游,来到瑶池与西王母相会,留下了千古佳话,为西王母之邦题留了“西王母之山”的仙迹,开了天池名人文化的先河。
此后,历代文人雅士游览天池,留下了众多诗赋书画。
此外,博格达峰岩画山上的远古先民历史画卷,以及被誉为“明星天池龙”的亚洲首次证实的古生物化石,都为天池景区增添了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
如今,天池己成为举世闻名的高山大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其神秘而迷人的历史文化。
三,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位于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拥有美丽的草原风光和丰富的哈萨克民俗风情。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老传说与地名由来:成吉思汗传说: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在此地见到壮丽的景色,将士们齐呼“纳喇特”(蒙语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后音译为“那拉提。
历史记载:《西域水道记》、《新疆图志》等古籍中均有对那拉提地区的记载,描述了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特征。
民俗文化:那拉提是哈萨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周岁礼、割礼、马背上谈恋爱等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每年夏季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包含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歌舞表演和美食节,展现了哈萨克族的热情好客和独特文化。
乌孙古国遗址,那拉提景区内分布着众多乌孙古墓,是了解古代乌孙文化的重要窗口。
历史遗迹:据考古学家研究,这里曾是古代乌孙国的关键墓葬区,埋藏着众多珍贵文物,是研究西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那拉提拥有壮丽的雪山、草原、森林、河流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卷。
人文景观:如草原部落、乌孙金顶大帐、依提根塞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展示区等,展现了哈萨克族的历史化和民俗风情。
西,可可托海:深藏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是地质研究和探险爱好者的天堂。
这里拥有世界级的稀有金属矿床和独特的地震遗迹。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绿色丛林”,其历史文化丰富而深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镇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坐落在阿尔泰山中,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尤其是可可托海三号矿脉,自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以来,就因其稀有金属资源量占可可托海花岗伟晶岩矿床的90%以上而备受瞩目。
三号矿脉己累计查明矿物80种,其中稀有金属矿物26种,被称为“稀有金属矿物的天然博物馆”。
它为我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等国防军工产业提供了必需的材料,因此也被誉为“功勋矿”。
2.红色文化:可可托海不仅是一个矿区,更是一个充满红色历史的地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可可托海的矿工们为了国家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面对艰苦的条件,坚持开采矿石,为新中国偿还苏联外债和“两弹一星”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成为了这里的鲜明底色。
如今,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等地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和弘扬着这种红色精神。
3.自然风光:除了矿产资源和红色文化外,可可托海还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流经可可托海镇后进入峡谷地带,形成了长达数十公里的壮观峡谷景观。
此外,还有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等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五,赛里木湖:作为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地堑湖泊,赛里木湖以其深邃的湖水、秀美的山峦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
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赛里木湖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以下是对其历史文化的详细阐述:1.名称由来与称谓赛里木湖在蒙语中称为“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
隋唐时期,突厥人将其命名为“色特库尔”,意思是“奶湖”。
清代时,因湖东岸设有颚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而被称作“三台海子”。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西方净海”,也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
2.历史记载与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描述了赛里木湖的美景。
史地学者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和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也均有对赛里木湖的记载。
当地草原族群中流传着关于赛里木湖的传说,如切丹和雪得克的爱情故事,以及湖怪、湖心风洞、旋涡与湖底磁场等神秘传说。
3.历史文化遗迹与活动自乾隆28年(1763年)起,清政府将赛里木湖列入需要每年都举行祭奠的圣山神湖之一。
每年7月底至8月初,当地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会在这里举行那达慕盛会,这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4.景区划分与功能,赛里木湖景区共划分为环湖风光游览区域、草原游牧风情区域、生态景观保育区、天鹅及其他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区、旅游综合服务区、原生态环境保持区等6个功能区。
5.其他历史文化元素,赛里木湖是新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微咸冷水湖,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历史也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
赛里木湖十景是游客们总结出来的代表性景观,证明了大家对赛里木湖的喜爱和推崇。
综上所述,赛里木湖的历史文化涵盖了名称由来、历史记载与传说、历史文化遗迹与活动、景区划分与功能以及其他历史文化元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赛里木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和领略。
六,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湖畔,是图瓦人世代居住的地方。
木屋错落有致,与自然和谐共生,西周雪山耸立,森林茂密,草原广袤。
禾木村的历史文化深厚而独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禾木村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遗迹主要包括:1.图瓦人聚居:图瓦人在我国被归入蒙古族,有着独特语言却无文字,禾木村是他们集中生活居住地,也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
关于祖先记忆,多数图瓦牧民坚信自己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后裔。
相传,很久以前,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喀纳斯湖,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中,世代守卫王陵。
2.白俄贵族流入:1918年,禾木村迎来了新的变化。
一些白皮肤白头发的人来到禾木河边,他们盖房、种地、养畜。
猎人们称他们为“白毛子”,这些人是从俄国流亡过来的白俄贵族。
白俄贵族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猎人们为了换取粮食和布匹,开始在夏季为他们打工,并逐渐将家固定在了禾木河。
3.禾木村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走进禾木村,会发现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小木屋都透露出浓郁的图瓦族气息。
尤其是老村,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迹。
4.此外,禾木村作为图瓦人的聚居地,还承载着丰富的口头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其重要的无形历史遗产。
如今,禾木村己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5.手工艺与艺术,图瓦人擅长刺绣、编织、雕刻等手工艺制作,他们的刺绣作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编织品则以其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而著称;雕刻作品则多取材于自然和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此外,图瓦人的音乐舞蹈也极具特色,他们善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七,新疆国际大巴扎: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不仅是商贸的繁华之地,更是文化与历史的交汇点,展现了新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新疆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其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具体如下:历史沿革1.新疆国际大巴扎,由新疆宏景投资有限公司、兰德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是乌鲁木齐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 2002年4月,项目正式开工奠基。
同年10月底,新疆国际大巴扎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全部封顶。
• 2003年6月,新疆国际大巴扎竣工。
同年8月,新疆国际大巴扎正式开门迎客。
• 2004年,新疆国际大巴扎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
• 2010年5月,新疆国际大巴扎被天山区• 2011年,新疆国际大巴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2015年,新疆国际大巴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2018年4月,新疆国际大巴扎按照“追求改造整体品质,立足城市长远发展”的要求和规划,进行了以民族特色风情为主题的改造。
同年8月,新疆国际大巴扎步行街正式开业运营。
文化特色•新疆国际大巴扎,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被誉为“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
•大巴扎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
这里经营的商品琳琅满目,包括民族服饰、民族花帽、民族小刀、民族首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乐器、新疆瓜果、巴基斯坦铜器、民族医药品、各种民族地毯、挂毯及土耳其进口的针织品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
•丝绸之路观光塔:广场中心矗立着高约80米的柱形新疆第一高塔——丝绸之路观光塔。
观光塔内分布着古丝绸之路三十六国及新疆特色民俗文化的经典景致,塔内通过立体浮雕绘画及实物展陈的方式得以呈现。
登上塔顶可俯瞰乌鲁木齐城南掠影,感受乌鲁木齐现代与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八,•喀什老城:充满了历史韵味,古城内的迷宫式街巷和生土建筑群错落有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是体验新疆维吾尔族风情的绝佳去处。
喀什老城,即喀什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心,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沿革1.喀什古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100余年前,由张骞所记载,当时被称为“疏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历经多个朝代变迁,喀什古城在不同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明代时它是西域西大回城之一;1760年清朝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后,这里成为天山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2.建筑风格,喀什古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具有典型古西域特色的传统历史街区。
这里的建筑多为陶土色,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时光积淀的韵味,土墙上工艺繁杂的雕花门窗给这份厚重增添了典雅活泼的趣味。
古城内的建筑融合了维吾尔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特色,双开门设计、以红色代表喜庆的传统、处处可见的巴旦木花纹等,都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传承。
3.文化传承,喀什古城内有众多店铺传承着传统技艺,其中不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木器、土陶、乐器等多个项目。
这些非遗技艺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下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城内还有开城仪式、驼队巡游等精彩表演,让游客能够更首观地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
此外,喀什古城还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
4.民俗风情与美食,喀什古城的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游客可以在古城内品尝到正宗的维吾尔美食,如手抓饭、羊肉串等。
5.老茶馆也是喀什的地域文化特色之一,人们在这里品茶吃果、听歌赏舞,延续着丝绸之路上的故事。
6.旅游发展,近年来,喀什古城的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古城内的印象一条街、古城美食广场等项目以及各种民宿、旅拍等新兴业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成为新疆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综上所述,喀什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它不仅是喀什乃至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城之一,也是游客了解西域文化和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窗口。
九,吐鲁番葡萄沟:被誉为“甜蜜绿洲”,长达7公里的沟谷内葡萄藤蔓缠绵,果实累累。
这里不仅是葡萄的乐园,更是游客心灵的栖息地。
吐鲁番葡萄沟的文化历史丰富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葡萄种植历史1•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火焰山山谷最大的一个沟谷。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己经发现了这里的葡萄种植。
2.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己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产地。
从洋海古墓出土的一根葡萄藤考证,当地种植葡萄的历史超过3000年。
明代时,甘甜无比的无核白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广泛种植。
3.维吾尔族文化•葡萄沟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
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游客可以参观他们的传统民居,品尝葡萄、哈密瓜等当地水果,以及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还可以欣赏维吾尔族的歌舞表演。
每年8月,葡萄沟都会举办盛大的葡萄节,期间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专题文艺晚会、民族歌舞、名优葡萄酒品尝会等,吸引了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观光。
4.历史文化遗迹•葡萄沟内不仅有茂密的葡萄园,还有苏公塔等历史文化遗迹。
苏公塔是清朝时期为纪念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而修建的,它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5.旅游发展如今,葡萄沟己经发展成为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在葡萄架下,品尝世界上最甜的葡萄,感受着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吐鲁番葡萄沟不仅以其优质的葡萄闻名遐迩,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乌尔禾魔鬼城、五彩滩、巴音布鲁克草原、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人村寨等也是新疆值得一游的旅游圣地。
十,喀纳斯景区:这里有清澈的高山湖水、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神秘的古老村落,犹如仙境一般。
其中,禾木村、喀纳斯湖、图瓦人村落等景点都是不可错过的。
喀纳斯的地理位置与民族迁徙1.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这一地域古来为北方诸多民族游牧之地。
历史上先后或同时有塞人、呼揭、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蒙古、哈萨克等草原民族部落在此生活,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历史沿革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喀纳斯地域曾先后隶属部族地方政权鲜卑汗国、柔然汗国、突厥汗国、铁勒汗国、回纥汗国、蒙古汗国、准噶尔汗国。
3.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噶尔部后,这一地域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
此后,又历经科布多参赞大臣、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等管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实行“科(科布多)、阿(阿尔泰)分治”,此地隶阿尔泰办事大臣。
4.民国初年,沿袭清末旧制,阿尔泰地方仍首属中央政府管辖。
民国8年(1919年),阿尔泰地方归并新疆,设阿山道,是年设布尔津县,喀纳斯地域隶属新疆省阿山道布尔津县。
此后,又历经哈巴河置县等行政区划变迁。
5.近代发展与保护新中国成立后,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管理。
6.2000年以来,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移交阿勒泰地区,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喀纳斯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统一管理。
7.人文特色喀纳斯地区的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支系,他们信奉喇嘛教,同时保留着萨满教的遗俗,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祭祀仪式。
此外,喀纳斯地区还流传着诸多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如湖怪之谜、佛光之谜等,这些传说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综上所述,喀纳斯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多元而复杂的,它既是自然风光的瑰宝,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
•天山天池风景区:是新疆的璀璨明珠,碧波荡漾的湖水与巍峨挺拔的天山雪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
那拉提草原:草原上雪山、野花、森林、峡谷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
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河谷草原等景点也极具魅力。
•赛里木湖:雪山、草原和蔚蓝湖水构成的绝美画卷,是来新疆必看的美景之一。
•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融汇了“雪期长、雪质优、落差大、雪道多、风力小、体感佳”等天然优势,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将军山滑雪场:全国唯一与城市相连的高山滑雪场,拥有多条经过国际雪联认证的雪道。
此外,新疆国际大巴扎、吐鲁番葡萄沟、博斯腾湖、尉犁县罗布人村寨、巩乃斯林场等景点也值得一去。
这些景点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充分体验新疆的独特魅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