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六年,沪上的天空似被一层薄纱笼罩,日光透过,洒下斑驳光影,映照在这座繁华喧嚣又暗藏风云的城市。
外滩沿岸,欧式风格的建筑巍峨耸立,彰显着列强的经济渗透与租界的特殊地位;黄浦江面上,各国商船往来如织,汽笛声划破长空,它们满载着货物,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思潮。
街道上,黄包车夫们奋力奔跑,穿梭在西装革履的洋人与长袍马褂的国人之间;街边店铺招牌林立,既有售卖传统绸缎、瓷器的老字号,也有摆满洋货的新式商店,霓虹灯闪烁,映照出这个时代特有的斑驳色彩。
然而,在这看似繁华升平的表象下,传统封建礼教的枷锁依旧沉重,新思想的火苗虽己点燃,却尚未形成燎原之势,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混沌中孕育着希望,却也充斥着迷茫与挣扎。
沈家,作为商界声名赫赫的大家族,产业横跨航运、纺织等多个领域,在这座城市的商业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沈念薇,便是沈家捧在掌心的独女。
自小,沈念薇便被养在深闺,接受最正统的闺阁教育。
私塾先生悉心教导,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她无一不精。
家中宽敞的庭院,见证了她晨起练琴的专注,午后习字的认真。
每至春日,满园繁花似锦,娇艳的花朵在枝头争奇斗艳,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花香。
她便在花树下诵读经典,那温婉的声音与花香一同飘散。
在这般精心培育下,沈念薇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如兰,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是沪上众多名门子弟倾慕的对象。
然而,平静的日子在那一天被彻底打破。
沈父神色凝重,将她唤至书房。
书房内,檀木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类古籍善本,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更衬出屋内的静谧与庄重。
沈父坐在雕花书桌后,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出为她定下与陈家大少爷陈鹤轩婚约之事。
提及陈家,在沪上也是有头有脸的家族,与沈家在商业上多有往来。
陈鹤轩刚从国外留学归来,他身形高挑挺拔,一袭剪裁得体的英式西装,更衬出他的潇洒帅气。
白皙的面庞上,剑眉星目,鼻梁高挺,一头乌黑的短发打理得整整齐齐,还带着些西方绅士的派头。
但他的性格,却与这身精致装扮下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
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陈鹤轩思想新潮,崇尚自由平等,对传统的包办婚姻深恶痛绝,行事作风中带着一股不羁与洒脱。
当家中来信告知这门婚约时,他正在国外的校园里,与同学们热烈讨论着社会变革、人权解放等话题。
校园中,欧式风格的教学楼庄严宏伟,草坪如茵,学生们穿着各异,热烈地交流着新思想。
彼时,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正席卷华夏大地,民主、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留学海外的学子们更是站在时代前沿,渴望将所学带回祖国,改变落后的现状。
收到信件的那一刻,他只觉满心荒唐,随手将信扔到一旁,剑眉紧蹙,眼中满是不悦,嘴里嘟囔着:“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种封建的婚约!”
可冷静下来后,想到家族在沪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众多产业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又不得不将满心的抗拒咽下。
陈鹤轩深知,若贸然违抗家族安排,不仅会引发家族内部的轩然大波,还可能导致家族间商业合作的破裂,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无奈之下,他只能暂且隐忍,心中暗自盘算着,等回到沪上,再寻机应对。
此时的沈念薇,面对父亲的安排,心中虽有诸多忐忑,却也明白家族兴衰的重担。
她微微低下头,柔顺的发丝垂落在脸颊两侧,轻声应道:“女儿听从父亲的安排。”
声音轻柔,却透着几分无奈与坚定。
沈父见女儿如此懂事,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情,可他未曾注意到,沈念薇眼中闪过的那一丝迷茫与不安。
走出书房,沈念薇漫步至庭院。
微风依旧轻拂,却似带着丝丝凉意。
原本娇艳的花朵,此刻在她眼中也添了几分哀愁。
她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花瓣,看着手中娇艳却脆弱的花朵,心中思绪万千。
她不禁想起平日里读过的那些新派小说,书中的女子勇敢追求自由恋爱,可如今,自己却要被一纸婚约束缚。
但作为沈家千金,她自幼被教导要以家族利益为重,责任与情感在心中激烈碰撞,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而另一边,远在海外的陈鹤轩,也在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回国的旅程,等待他的,将是与沈念薇的初次会面,以及这段复杂婚约背后的种种挑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