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石化初兆暴雨如注,陈岩的防毒面具第三次起雾。
他用袖口擦拭镜片,指腹不经意间划过面具边缘的 PET 密封条 —— 这是妻子林月最后一次出差带回来的新型材料,据说能抵御酸化海水的侵蚀。
此刻,这层透明薄膜紧贴着他的颧骨,仿若一块永远无法揭掉的伤疤。
“第 47 次采样,PH 值 5.3,聚乙烯浓度 1200% 超标。”
录音笔的金属外壳在掌心滚烫,陈岩对着暴雨嘶吼,声音瞬间被海浪撕得粉碎。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石化斑块猛地抽搐起来,那些模仿矿泉水瓶底的环形纹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肘部蔓延。
硬化的皮肤表面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与远处海面上漂浮的泡沫如出一辙。
他下意识地低头看向手中的骨灰瓶,玉米塑料制成的瓶身传来异样的温热。
瓶身上,细密的波纹若隐若现,那是林月最后一条未发送语音的声纹。
三个月前,他在实验室废墟捡到这部碎屏手机时,这个波纹就如同活物一般,深深嵌在塑料里。
每逢暴雨倾盆,它便会微微发亮,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突然,右侧集装箱顶传来钢索断裂的脆响。
陈岩猛地抬头,只见堆成小山的废塑料竟在诡异蠕动。
成百上千个矿泉水瓶首尾相扣,瓶底的环形纹路构成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恰似一条巨型蜈蚣,在铁锈斑驳的集装箱上蜿蜒爬行;超市塑料袋膨胀成半透明的蝠翼,边缘闪烁着电流般的蓝光,从高空呼啸俯冲而下;最令人震撼的是中央那堆扭曲的金属框架,生锈的 “清道夫 8 号” 铭牌下,破碎的处理器正被塑料颗粒重新缝合,齿轮间填满了乳白色的聚合体,宛如某种正在生长的有机机械。
“活性化提前了 17 天……”陈岩的喉间泛起一阵苦涩。
三年前,他在《海洋塑料生态报告》中预言的 “塑料自主聚合临界值”,此刻竟在眼前残酷成真。
当第一只由 PET 瓶组成的复眼冷冷转向他时,陈岩转身撒腿狂奔,防滑靴在湿滑的集装箱顶擦出串串火花。
身后,塑料摩擦的尖啸声此起彼伏,恰似无数指甲疯狂划过黑板,令人毛骨悚然。
陈岩跃上连接两个集装箱的钢制栈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