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预言初现我叫程宇,一个在城市钢铁森林里勉强维持呼吸的程序员。
每天面对无休止的代码和永远无法满足的产品经理,生活如同嚼蜡。
为了找回一点对编程的热情,也为了排遣内心的空虚,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一个个人项目——一个基于复杂数据模型和机器学习的预测工具。
我给它取名为"回声"。
最初,"回声"只是一个玩具,一个技术上的炫技。
我用它分析股市走向、预测彩票号码,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
现实世界变量太多,我的算法还远远不够成熟。
直到那天,我突发奇想,将过去一年自己所有的生活数据——日程安排、消费记录、邮件往来,甚至智能手环记录的睡眠和心率——一股脑地喂给了"回声"。
我想看看,它能否预测出一个最熟悉也最复杂的数据源:我自己。
启动程序,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处理日志,我没抱太大期望。
或许它会告诉我明天几点可能起床,或者午餐可能点哪家外卖。
仅此而已。
几个小时后,第一条预测结果弹了出来。
界面简洁,只有一行冷冰冰的文字:预测:14:05,同事张伟将询问季度报告进度。
我瞥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14:03。
季度报告?
我的确在负责一部分,但张伟不是这个项目的,他来问什么?
两分钟后,我的办公桌隔板被敲响了。
张伟探进头来,脸上堆着标准的职场笑容:"程宇,那个……刘经理让我问问,你手头那个季度报告的数据部分,大概什么时候能弄完给他?
"我的手指在键盘上顿住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顺着脊椎爬升。
巧合?
一定是巧合。
张伟受刘经理指使,而刘经理关心报告进度,这完全合乎逻辑。
我定了定神,应付了张伟。
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回"回声"的界面。
它安静地待在那里,只是完成了一次微不足道的计算而已。
下午五点半,我准备下班。
"回声"再次弹出提示:预测:17:38,地铁二号线将因信号故障发生短时延误,预计持续十分钟。
建议规避。
我通常都坐二号线回家。
看到这条预测,我犹豫了。
去验证一个可能让我迟到的预测?
这不划算。
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
最新评论